文/陈亮 党晋云
图/学校供图
2006年,一所财经特色鲜明,涵盖经、管、文、工、艺、教、理、医等多学科门类的全日制高水平应用本科高校——广州华商学院在广州之东的增城孕育而生。历经近17年的建设与发展,正值舞象之年的华商学院始终秉承“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不断奋楫扬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科研、教育教学建设等方面屡有突破。
华商学院自开办以来,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优秀人才7万多名,深受各界的好评和认可。站立在时代的浪尖上,华商学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开创发展新局。
广州华商学院校门
共商共建共享共育
打造湾区大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构建“大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内外兼修的健康医学专业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为此,广州华商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和医学教育改革方向,抢抓机遇、蓄势而动,围绕中医药健康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胆落子、精心布局。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号召,助力区域健康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2018年,华商学院敦聘著名化学及中医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为校长,翻开构建“大健康教育体系”的新篇章。2019年,借助大湾区中医药发展的强劲动力,学校正式创立健康医学院,逐步打造具有“医商结合、医养结合”办学特色的医疗专业群,扎实推进医学基础教育工作。同年1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杰马里·莱恩应邀到校做学术报告,并受聘为华商学院名誉校长。校长陈新滋院士指出,华商学院以此为契机,与杰马里·莱恩及其团队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引领学校在医药化学教学、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2019年,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马里·莱恩为名誉校长
2022年9月,华商健康医学院实验楼暨华商模拟医院正式启用,标志着学校“大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迈入新阶段。实验楼及模拟医院的落成和启用,是华商学院对标国内一流本科大学相关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提升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认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大胆创新尝试,在民办教育发展历程中增添一笔亮丽色彩。
将医院搬进教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落成的实验楼及模拟医院占地共1.8万平方米,加上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健康医学类实验室,该校目前融合实践教学、职业素质训导及新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已超2万平方米,是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育的具体体现。
该实验楼3-4层为华商模拟医院,涵盖基础护理、病房、手术室、助产室、ICU等多种场景模拟临床教学,促进健康产业教学从“单一纵向”转变为“多元全方位”,从教师授课、床旁教学转变为融合式教学与临床模拟实践操作相结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长陈新滋院士主持的广东华商医药技术研究院设在该实验楼11-12层,总面积5900平方米,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广州华商学院中央图书馆人才培养方面,华商学院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支柱型产业,构建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龙头,中药学、药学和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健康医药专业群。同时,依托“本专联动互助”的机制,学校与相关专科院校深化合作、协同培养,进一步搭建更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与人才孵化平台,共商共建共享共育“大健康教育体系”,助推医药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新发展。
紧跟时代步伐
打造数智赋能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行,对传统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势在必行,交叉融合人文社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华商学院抢抓机遇,利用丰富的校校、校企合作资源和自身办学特色,形成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金牌”专业群建设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2020年3月,该校执行校长郭银华主持建设以提升商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虚实融合实习平台荣获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类似的实践教学仿真训练平台在华商学院多达30余间,包括“互联网 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试验区”、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平台及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等。在这类学科交叉的实习平台中,学生可以自行建立跨门类、跨领域的专业团队模拟创业,打破学科壁垒,加快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虚实结合实习平台变教师要教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
学生在模拟银行进行实操(陈亮摄)
据郭银华介绍,此类平台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起点是培育学生实操能力,落点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质量,构建了一个完整、逼真的社会环境,力求与真实市场生态“同频共振”,让“纸上谈兵”转为“真枪实弹”的演习,为社会培养“无缝衔接”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让就业“零适应期”成为可能。自实习平台推行以来收效显著,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比翼齐飞”,近年来,华商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高达97.9%,初次就业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以上。
学生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实操训练
夯实“硬件基础”之余,华商学院锐意创新、大刀阔斧优化“软件设施”。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高水平师资强校工程”,坚持以研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师生组成“学术共同体”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持续攀升,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的科研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2021年,文学院教授赵树勤申报的《红色经典文学的连环画改编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创意与设计学院蔡尚荣博士申报的《中国古建筑考古》获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2022年,传播与传媒学院首个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我国新媒体理论创新整理与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学生更是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2022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华商学院击败众多985、211高校,荣获国家二等奖2项、国家三等奖4项,总成绩位列广东省高校第三、广东省民办高校第一。
得益于此,华商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各学科多维创新、稳步推进,向建设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迈出坚实的一步。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校级研究院(所)10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在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
足以媲美真实商业环境的实验教学平台
自建校以来,华商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校、社、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着力做好“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章,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出发点,变“教师要讲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打造高质量人才孵化器
2020年12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转设并更名为广州华商学院。转设后的华商学院展露新机,各项工作持续向好,教育教学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5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2021年5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成为首批列入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民办高校;同年9月,学校四会校区通过办学评估并顺利开学,“双校区”的办学模式正式形成。
学生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实操训练
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社会输送可堪重用的复合型人才,是华商学院的愿景也是使命。校长陈新滋院士表示,华商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华南,辐射全国,致力于把知识变成生产力。近年来,华商学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学校重点科研、投资管理团队参与的一衣口田、水云间等项目一一落地,将学与做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对乡村振兴对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2019年“互联网 稻印服装定制”和“MUAPP”等项目团队代表学校进行项目路演展示,并分别与两家投资机构成功签约、落地运行,为社会提供精准服务。
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下自习
《羊城晚报》2022年10月12日版面图(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何宁
校对 | 桂晴